藝術家紀柏豪赴西班牙駐棧創作「混種拼貼」展演藝術轉換過程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數位藝術人才國外駐棧創作計畫」,原訂去年辦理,受疫情影響,延至今年進行。獲補助藝術家紀柏豪於6月11日啟程赴西班牙Medialab Prado媒體藝術實驗室,駐棧期間除進行創作研究外,還辦理2場公開工作坊和成果發表會,引起當地藝術社群的熱烈迴響。

藝術家紀柏豪在西班牙Medialab Prado媒體藝術實驗室駐棧,期間除進行創作研究外,還辦理公開工作坊和成果發表會,引起當地藝術社群的熱烈迴響。圖:國美館提供

藝術家紀柏豪利用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透過介紹使用創新的攝影測量工具,展現出數位藝術在疫情之下仍能展現的充沛能量。本次的駐棧創作主題為「混種拼貼」(Collage of Hybridity),其概念來自藝術家觀察到現在「數位」跟「類比」的混雜現象,人們常常主動把數位的濾鏡疊加在眼前的真實世界之上。紀柏豪說明,「這是一種混合式的經驗,例如人們在看現場表演時,把手機放在自己跟表演者中間,透過一個中介(手機螢幕)來記錄眼前的事件,而因此產生的數位記錄也會影響未來人們的記憶甚至認知。」

紀柏豪「混種拼貼」(Collage_of_Hybridity) 創作概念來自藝術家觀察到現在「數位」跟「類比」的混雜現象,人們常常主動把數位的濾鏡疊加在眼前的真實世界之上。圖:中華民國文化部

紀柏豪為呼應Medialab Prado機構作為「公民實驗室」的期許,邀請了11位參與者一同走在馬德里街頭,隨機尋找適合的對象,如紀念碑、建築物、古蹟遺址或是路邊的棄置物,透過一些「日常科技(如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等)」,設計一個流程讓參與者可以透過簡單的拍照,把眼前的實體場景變成3D模型,然後經過編修與簡化,儲存為數位格式,之後再依照這個數位描述檔(digital profile)把物件重新製作出來,重新展演了「類比→數位→數位混合類比」的轉換過程。

紀柏豪帶領工作坊情景。圖:國美館提供

紀柏豪將各個合作者日常生活的在線/離線體驗的片段轉化為體現感官軌蹟的集合,用物理實體和虛擬實體之間的不准確映射來調製現場錄音的過程通過物質現象和植根於數字化的集體能力來研究聲音思想。

紀柏豪帶領工作坊情景。圖:文化部提供

紀柏豪邀請每位合作者選擇一個對象作為“紀念品”,用於使用個人移動設備進行 3D 掃描,以從周圍環境創建數字模型。這種方法提供了一種紀念生活中的時刻的形式,並將從個人經歷和原始背景中提取的物品扁平化為可以在互聯網上大量生產和發布的數字資料。在 Medialab Prado FabLab 的幫助下,紀柏豪計劃將這些模型轉變為多格式表示,將有形媒體、攝影測量、機器學習和 Web 應用程序集成為一個交互式拼貼畫,包括過程中的所有故障。

紀柏豪「混種拼貼」(Collage_of_Hybridity) 作品為紀柏豪在 Medialab Prado 的居住權的提議。圖:截自Medialab Prado 官網

透過將這些數位建模資料分享在開源平臺上,使任何人無論身處何處,都可利用電腦和3D列印機,列印出這些來自異國的風景。甚至藉由AR/VR/XR的應用,讓身處異地的人均可戴上VR眼鏡,走入由紀柏豪與參與者精心準備的異國風景,讓我們可以突破因疫情所造成的封鎖,在網路虛擬世界中牽起彼此的連結。

紀柏豪前往西班牙創作「混種拼貼」(Collage_of_Hybridity)。圖:截自Medialab Prado 官網
紀柏豪前往西班牙創作「混種拼貼」(Collage_of_Hybridity)。圖:截自Medialab Prado 官網

紀柏豪於7月15日在Medialab Prado中心公開發表了此次駐棧成果,參與踴躍且限量30位名額近乎額滿,希望藉由此次的計畫,呈現了在疫情肆虐下藝術的韌性,並藉由解放數位工具使用上的困難,促進了人們連結彼此及協同創作的多樣可能性。本次駐棧結束後,紀柏豪也計畫分享這次的創作成果,並與位於波士頓、馬德里和臺北的共同創作者們持續地完善這個計畫,並規劃今年秋季在Medialab Prado中心進行完整的展出。

發表意見
分享這篇資訊: